文章目录

虽然互联网本身就是科研的一个副产品,但是科学家创办互联网创业公司还是不多见。象牙塔里舒适的环境、大公司丰厚的薪水,都很容易消磨掉他们出来试一试的念头。

所以常东亮2011年刚开始做Molbase化合物数据库的时候,根本就没想过自己要创办一家公司。“最初只是面向科研机构的一个信息分享平台”,这位前中科院嘉兴应用化学工程中心主任、“千人计划”科学家告诉36氪

化合物中间体是整个医药化工行业的基石,有1.5万亿美元的市场,三分之一的供应和11%的需求在中国。但是长期以来供应链的透明度太低,无论是采购还是生产都是很小的圈子,信息交换靠行业交流会。

“中间程序太多,有时候不知道向谁采购,找到了也容易遇到漫天要价”,常东亮说,“当时我在做医药外包,所以有这样的信息需求”。但是直到2013年,有贸易公司提出要全盘收购,常东亮才看到了其中的商业价值。于是三位生物医药化学背景的博士和两位技术、管理人员创办了今天的Molbase。

Molbase目前已经收录了1400万种化合物中间体的详细信息和价格,占现存全部SKU的70%。根据Molbase的算法还可以推算上亿种衍生SKU的价格并推荐可能的供应商。已经有有一万多家采购商和9000多家供应商入驻。一位中科院化物所的博士使用了Molbase之后告诉36氪虽然推荐的供应商不是自己常用的,但是感觉确实很方便。

除了化合物的搜索引擎和B2B服务平台,Molbase甚至还为供应商提供金融服务。“因为采购方通常要求账期,很多中小供应商有融资的需求。而且行业利润率较高,用比较小的资金就可以撬动交易”,常东亮表示他们负责金融服务的团队只有3个人,主要任务是核查供应商资质,资金是由国内P2P平台提供的。

Molbase目前的收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询单手续费(在Molbase上查看信息是免费的,但是收到采购方的询单是需要20元/次的费用),一部分是订单确认后的佣金抽成,最后是金融服务的息差。今年年初Molbase获得创新工场和挚信资本数百万美元的A轮融资,上线后四个月的流水已经超过了1亿元。

“你们不像一般的创业公司,好像有非常明确的顶层设计,把整个交易流程所有的环节都做了”。

“因为实体工业和互联网的结合还是蓝海”,常东亮对Molbase非常有信心,“我们一开始就把市场的几块业务想好了。国内其他的平台还停留在Web1.0时代,提供一些文本的信息,商业模式就是收会员费”。像Molbase这样把化合物和官能团当做底层数据的Web2.0模式,对手还都没有跟进。国外有Thomson Reuters Newport类似的信息平台,但是一个查询端口的年费就是4万美元。

被互联网的台风吹起俯视传统行业的感觉很好,但是短时间内很难招到合适的人也是一个头疼的问题。Molbase目前的办法是找码农来培训一下医药化学相关的知识就上岗,但是他们更希望招到生物化学科班出身又懂CS的人。

“我们开的工资很高,但是很多人还是不愿意来创业公司”,常东亮告诉36氪,“其实符合条件的人不少。过去几年中国学生物的学生都找不到工作,很多人就学了点计算机去互联网公司了。”

“对啊,我虽然不太懂生化,但是觉得冯大辉就挺符合你们的要求,不考虑一下他吗?”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Zuo]


原文发表于 几位医药化学家创办的Molbase,想把全球化工供应链搬上Web2.0

更多详情请参考相关网站 Molbase

本站数据以 新品啦 作为入口点进行爬取! 并自动发布于github pages上。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