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Yo. 是一款移动聊天应用,号称“不用打字即可沟通”,通过添加对方账号,或者导入联系人之后,好友列表会以粗狂的大字出现在你的首屏上,点按联系人,对方即会收到一个“Yo!” 的推送消息,如果打开声音,还能听到一声低沉的男声 “Yo!”。

不支持文字、图片、短视频、贴纸。所有你能做的就是点一下联系人账号,给对方发送一声“Yo!”,快速点两下,发送一个 “Yo-Yo”。

如果非常认真的去分析 Yo!这个产品为什么会火起来,有点小题大做了。但,结合最近新出的 TapTalk、Slingshot等,可以聊聊为何现在的聊天应用越做越奇葩。

为什么突然火起来?

Yo. 上线于 4月1日愚人节,开发只用了 8小时时间。沉默一段时间后,被分享至 ProductHunt,吸引来不少投资人目光的同时,关于 Yo. 的讨论也在 Twitter 上蔓延开来。

ProductHunt 你可以将它理解成产品版 HackerNews。经过审核的成员,可以在该网站上发布自己发现或自己开发的新的产品,其他成员可以点赞或评论,每天一张榜单。目前,ProductHunt 已经成为硅谷发现早期项目非常重要的渠道之一。

单就“应用类”产品来说,ProductHunt 非常好的解决了一个问题:你可以在这里发现新、酷、好玩的应用。

苹果的榜单口味太过大众,你很难通过榜单去发现一些有意思,但略为小众的产品,Chris Dixon 此前就曾撰文表示,这种依靠某个公司的榜单,很容易因为大众的口味,以及平台自身的喜好,而扼杀创新。苹果自身也意识到这一问题,并推出了“分类浏览”,尝试解决这一问题。

从 ProductHunt 公布的数字来看(如下图),它已然成为了硅谷VC们新的产品发现地。

而被发现之后, Yo!这款产品之所以还会拿到 120万美元的融资,我觉得主要原因是:投资人不想错过任何一个投资下一个可能成为类 Snapchat 现象级产品的机会。

因为推“氪星人的应用”(微信号:krapps)的关系,最近发现不少在功能和玩法上,屡出奇招的聊天类产品,比如 :TapTalkSlingshot、Yo!

这几款产品,连同之前 Snapchat ,都是以奇至胜的。在我看来,这类产品,也都在走“通过新玩法,吸引年轻用户群,扩大用户基数,转型成为 IM 类产品”的路子。

首先得理清一个概念,即社交产品和 IM 产品有重叠(比如有朋友圈的微信),但本质上是不一样的。

社交类产品,比如移动端的 Facebook、Instagram、陌陌、TapTalk、Slingshot、Yo.、Snapchat 等,IM 类产品,比如:微信、Line、Facebook messenger、WhatsApp、iMessage等。

这两者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在于,IM 类产品以联系熟人为主,看重的是信息的实时、安全、稳定的传递,而社交类产品,则主要以好玩、有趣、除了熟人,也可以跟陌生人玩。

换句话说,如果你想高效的沟通,你会选择 IM 类产品,而如果你想找点乐子,你会选择社交类产品。

IM 发展到现在,功能上的同质化已经过于严重(甚至盈利模式上也是如此),也正因为基本的文字、语音、图片、短视频等基本的功能一致,决定用户选择使用那一款产品的是其朋友都在使用哪一款产品,因此地域性特别强。发现到现在,这一款市场基本也已经饱和了。

而给熟人社交添点乐子,或者可以有陌生人参与的社交产品,却依然有着非常多的玩法。比如陌陌、TapTalk、Slingshot、Yo.、Snapchat 等等。这类产品的想象力在于,你不知道年轻人喜欢什么,因此,你可以用新奇的玩法吸引他们,当你的用户基数足够大时,你便可以往 IM 类产品转型。

这方面,最好的例子,还是 Snapchat。它最初以“阅后即焚”概念横空出世,接着推出“再来一发”,“上线文字短讯、视频聊天功能”、再到最近的“Our Story” ,一步一步,已经开始从一款乐一下的产品往可以完全使用它来替代其他产品转型,而这一点,在我看来,也是它估值如此之高,引得Facebook 收购不成急于 Copy 的原因。

同样,TapTalk、Slingshot、Yo. 也都是在走 Snapchat 验证过的路,并非它们想要新奇,而是在 IM 已经非常成熟的情况下,不得不以新奇取胜,一搏眼球和用户,我猜类似的应用未来应该还会有很多。而作为投资人,自然不想错过任何一个可能成为下一个 Snapchat 的产品。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果子]


原文发表于 TapTalk、Slingshot、Yo……为何新兴聊天应用越做越奇葩?

更多详情请参考相关网站 Taptalk

本站数据以 新品啦 作为入口点进行爬取! 并自动发布于github pages上。

文章目录